社科院:短视频、直播丰富农技推广渠道,提升农技传播效率
4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发布《农技传播在短视频、直播平台的生态及价值创造》报告(下称《报告》)。
《报告》发现,短视频、直播平台吸引了大批乡土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技专家加入,他们通过农技传播获得了实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可能,也促进了短视频、直播平台上农技推广体系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据2022年7月发布的《抖音农技知识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农技知识相关内容投稿量增长50.4%,万粉创作者增加了66.9%,相关视频日均播放量突破10亿。
“短视频、直播时代,做农业除了要懂种植这种‘硬农技’,还要懂销售和经营、品牌这些市场化的‘软农技’,实现更丰富的农业收入”。在抖音农技知识直播中,陈斌这样解释自己对现代化农技的理解。
陈斌在广州做了16年的IT工程师。2013年,陈斌儿子被诊断为农药残留成分过敏,只能食用无公害无农药残留的有机农产品,但当时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供应不足。于是他决定辞去待遇丰厚的工作,回到家乡成都投身当时鲜为人知的“鱼菜共生”有机农业模式。
陈斌发挥英语优势,阅读了60万字的英文论文学习相关农技,并在成都新津区承包了30亩农场。在业务模式成熟后,陈斌开始通过抖音介绍“鱼菜共生”技术,在带动技术传播的同时开班授课,并销售农场出产的有机农产品。除了种植技术,陈斌在农技课程中增加了农业观光、选址评估、新媒体传播等课程,指导学员如何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数字化方式提升经营方式。
《报告》分析认为,短视频、直播的便捷性和时效性更强,有助于农民获取更具时效性、更市场化的农技知识,帮助农民在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拓展出更丰富的农业价值。
《报告》调研发现,农技内容创作者、农技服务机构等主体在以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向农民传播农技知识的同时,也以配套农资销售、付费农技课程以及农产品销售等方式为收益基础,建立了农技内容与农技传播收益之间“口碑-信任”的正向循环机制。
来自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治州的王静大学毕业后回乡在菌种公司工作,学会了菌菇培植知识。2020年4⽉,王静开始拍抖⾳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偶然一次,她讲解了用玉米芯种植菌菇的农技,这条视频播放量达到9000多万次,点赞过百万。
王静据此找到了方向,开始通过直播讲解菌菇种植,并带货菌种销售。如今,王静创立了电商团队,加入了抖音的“乡村守护人”计划,并通过抖音直播带动周边乡镇卖出上百万农产品。